Home Page
cover of 16 綠學院
16 綠學院

16 綠學院

李翌玄

0 followers

00:00-37:34

Nothing to say, yet

Podcastmusicspeechsynthesizerelectronic musicsampler
3
Plays
0
Downloads
0
Shares

Audio hosting, extended storage and much more

AI Mastering

Transcription

The transcription is a discussion about sustainable career planning and strategy. The speaker suggests that new graduates interested in sustainable careers should consider starting in consultancy firms to gain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from various industries. They also mention that consultancy firms are in high demand due to the need for sustainability expertise in many companies. The speak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ccumulating industry-specific knowledge and being able to provide practical and detailed recommendations. They also mention the value of networking and learning from industry professionals. The speaker suggests that strategy planning involves analyzing case studies, identifying common patterns, and developing models to guide decision-making. They mention that understanding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ifferent strategies is crucial and that consultancy firms can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and growth. The speaker concludes by highlighting the challenges of strate 大家好,歡迎回到序幕,我是主持人阿薛 那今天這一集呢,是想要來討論說 新鮮人,就是想要做永續職涯的新鮮人 是不是對於永續策略規劃特別有憧憬 或是對於這樣的工作特別有興趣 那包含我自己,還有我身邊的一些 也想要做永續這塊的人 都對於這個工作其實都有很大的支持 那今天呢,是想要來討論說 都對於這個工作其實都有很大的期待的 那後來是跟綠學院的浩瑜聊到 就是他對於企業策略規劃的工作 其實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 因為新鮮人要去做這樣的事情 沒有相關的經驗 很難給出一些真正有用的建議 所以今天就是想要來聊這件事情 還有新鮮人可以怎麼樣去培養 自己最相關的能力 那我們就先請浩瑜來自我介紹一下 嗨,大家好,我是何浩瑜 簡單自我介紹一下 我的背景是比較像是商科 我念經濟系 然後後來念商學的碩士 那一開始投入的產業其實是投資 那在投資的這個過程當中呢 我對創業啊,分析企業更有興趣 所以我後來就輾轉嘗試了不同的產業 比如說音樂產業啊 然後影視廣告之類的 那輾轉後來接觸幾個產業之後呢 我現在是來到綠色產業 我工作的單位是綠學院 那綠學院呢 它是一個產業社群平台 那它連結了台灣業界所有綠色產業相關的 專業人士和企業主 那它是以顧問公司的形式來提供服務 那我們這邊最擅長的其實是台灣的能源業 那像電池啊 儲能啊 還有電力交易 比如說台電的電力交易 貨櫃交易者 一開始的時候呢 也都是綠學院的會員 我們是帶著會員一起 在這個產業去發掘很多的可能性 那除了能源業之外呢 我們後來也涉入了很多 跟碳相關的議題跟事情 所以目前在碳權相關的領域 碳中和領域 在台灣的知名度算相對比較高 那媒體也常常看在我們的文章 那目前我的主要工作內容呢 是幫助綠學院 協助台灣業界來發展綠色相關產業 因為業界有很多的企業主啊 還有專業人士都提到 台灣現在目前為止是非常缺這方面的人才 那坊間有很多資訊啊教材 但他們其實沒有那麼統一 所以我們在下一個三到五年 我們提出了很多 包含工作相關的文章 然後工作相關的知識分享 以及培訓課程 所以這個我們之後再來提 那這個也是我跟阿薛聊到的一個主題 對就是前一陣子有幫綠學院 寫這個永續職涯 永續工作介紹的這個文章 然後之後如果有興趣的話 大家也可以去綠學院的網站 看一下這個文章 那那時候就是我們就在討論 關於綠領人才這個專業能力的一些問題 然後就帶到我們今天要討論這個 新鮮人是不是對於永續策略規劃特別有憧憬 那會對於企業永續策略規劃 這塊有興趣起因是 之前大學的時候修了一堂課叫做 企業永續實務 那這堂課裡面我們就是去討論 不同企業他的一些永續策略的商業案例 就是包含Patagonia 它是一間很環保的外用品 還有衣服的品牌 還有一間叫做MiraChair 做辦公室人體工學椅的一間公司 那他們都曾經 試圖要推廣一些永續的策略 那當然會遇到一些問題嘛 比如說要選用什麼樣的材質 那如果成本增加很多的話 究竟要怎麼樣去衡量等等 就是內部會遇到這種 推行永續轉型會遇到的問題 那在那個課程中我們就去 試圖去分析 然後想辦法去得到一些結論 所以那時候就對於 企業永續策略規劃這塊就特別有興趣 後來畢業之後也開始 看看我們市場上 到底有沒有這樣的職缺出來 那時候我有看到 一間公司就是台灣聚和 他有開了一個 類似循環經濟策略研究員職缺 那時候就很興奮去應徵 但他就馬上拒絕 因為他說他要找的是 有兩三年工作經驗的人來應徵 所以那時候要找這種職缺都到處碰壁 那另一方面也有找企業的永續專員 在那邊大部分目前的工作都 其實都不會去碰到永續策略這塊 都是偏永續實務面的執行 就比如說寫報告書啊 做細盤查這些 比較低階層 然後做實務面的工作 所以那時候就有點放棄 要找這樣的類型的工作 所以這是我那時候 試圖去找永續策略工作的經歷 那現在就是 開始工作一陣子之後 也開始對想要做永續策略這個 心念有一些轉變吧 就是感覺到自己還是需要 多多累積經驗之後 可能才真的比較適合來做這一塊 在企業內的永續工作呢 大概我們可以大概分成兩個類別 那一般第一種類別是寫報告書 或是做行銷相關的事情 那第二類呢是針對減碳 比如說你做碳盤查 做碳除機 然後之後你再導入減碳的解決方案 很多時候在我們看到台灣的 企業會把這兩類人給分開 那減碳那邊的甚至 他不會掛永續相關的誓言 在他的工作裡面 他也許是常務 也許是別的部門在執行 做這件事情 但總而言之 我們可以把它大概想像成這兩類 所以台灣業界目前會降分 那降分有一個原因也是因為 通常具備這兩種能力的人才 他的背景會有點不同 一類他可能比較偏 也許他讀商學院 也許他讀比較人文學院 那另一類的人 他可能比較像是讀理工科的背景 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現象 好那在這兩件事情底下呢 很多時候我們會常常看到 在職缺的描述裡面 他會講到永續的策略規劃 然後公司怎麼樣做永續轉型 然後有哪一些國外的案例 需要你去研究等等的 好所以這樣的描述 會讓人看起來覺得說 這樣的工作會做很多 公司在策略啊 然後未來發展方向的一些擬定 那聽起來就很讓人覺得說 好像蠻有成就感的 然後會覺得自己 好像可以展現自己所學 所以讓很多人看了很興奮 好這是這樣的一個狀態 那他會有面臨什麼樣挑戰呢 就是說其實各行各業 他的本身的商業模式不一樣 他這間公司他的賺錢的 這個主要的優勢是什麼 他跟不管是供應商 他跟這個產業上下游之間的 競合關係怎麼樣 其實他會很複雜 然後需要在這個產業 深耕一段時間 你才會大概知道 才會抓出重點 說這個產業內 如果公司要成功 他必須得做到哪些重點的事項 那一個新人他面臨到挑戰 就是他很難一開始 就掌握了這些重點 所以即便你花了很多時間 在永續相關的知識上面累積 可是你對於本業 也許了解的程度還不夠多的時候 這個時候你提出來的很多策略 也許是不可行的 只是真的不可行的細節 是藏在非常非常細的地方 你可能很難透過 比如說看書 比如說上課去學到 因為那樣的隱性知識 通常不會這麼公開的 讓你搜尋到 你必須得深入的行業 做了一段時間 你真的遇到了 你大概才會感覺到 體會到那些細節的重要性 所以這個時候你提出來的策略 很有可能就不具可行性 那再來就是 在一間公司裡面 三頭零力 如果說是比較大型的公司 各部門之間的競爭也會很激烈 這個時候你身為一個 跨部門的永續人員 說實在的 要你搞定這一些不同的三頭 其實就已經是 挑戰很大的一個狀況 這個時候你還要提出 有點像指手畫腳說 你要怎麼做 你要怎麼做 才會達到永續的目標 這樣對他來講 更是不容易接受的事情 所以你的溝通能力 然後你的學習能力 我們剛說 你要學會這個產業的運作模式 重點在哪裡 這有賴於你自己的學習能力 還不只是本業 甚至永續本身 他的法規跟新的標準 不斷的更新 所以你還要不斷的去學 這些東西 那再來是 你有辦法跨界 去跨到不同的專業 你都可以體會 理解他們的語言 然後他們工作的重點 他們重視的東西是什麼 所以這三個能力 對你來說都是一個 如果你想要從事 永續策略規劃的話 對你的要求都是很高的 那所以這就對於新興來說 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挑戰 這樣阿薛是不是也同意這樣的現象 老實說 我其實沒有做過 這個相關的內容 但就是聽你講起來 這的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比如說很常企業的專員 都會提到說 他們最重要的能力 就是跟其他各部門的溝通 因為各部門他們本來就已經 很多忙不完的事情 然後你今天又跳出來說 你們能不能幫我做一下這個 然後要不要我們一起來推動 某一些遊戲轉型之類 那各部門其實 在一開始一定是阻力非常大 你是討人厭的 你是來增加麻煩的 對 就是我之前去面試 一間企業的業績專員 然後他就有提到說 你這個人容不容易交朋友之類 就是你交朋友的能力如何 對 他確定你可以先跟他混熟 才有辦法去要求別人 為你做什麼事情 是這樣子嗎 對 我覺得他們的想法是這樣 因為他們有提到說 某一個主管他就很厲害 很會跟這些不同部門 比如說設計部 製造部 或是研發部等等 不同部門的去溝通 我覺得這個的確是 他們要去推廣 或是在企業內部 推行各種不同專案的時候 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然後再加上你剛剛提到的 很多包含除了溝通能力 還有這些對產業的認識 都是一個很重要 很需要有洞見的地方 所以這個產出一個永續策略 就不是我們 就是在學校裡面可能想說 需要一些靈感 然後突發奇想 就可以產出的東西 對 而且其實就 因為我學經濟的嘛 其實我們大一的這種經濟學原理 其實都會講到說 經濟學家在很久很久以前 就已經有提出 就是要用 把外部性給內化 所以外部成本內部化 因此才有碳權 碳費 碳稅 等等的機制 其實追根究底這個本質 做永續的本質 某種程度就是讓公司增加成本 對 公司增加成本 這個本來就是一個討人厭的事情 今天很多公司是被 環境所迫 或者是被法規壓力 被客戶要求 他們必須得這麼做的時候 那其實你就可以想像 各個部門平常就已經 忙得手忙腳亂 都被老闆壓榨得很累了 那這時候你還跟他提 說你要做東做西 那很自然而然 人家一定是抗拒的心態 對 就是 就是我對於這個企業 怎麼樣去規劃 它的策略 或甚至是永續策略 這部分蠻好奇的 可以解釋一下 一般去做策略規劃 它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方法嗎 或是會有哪些步驟 好 因為我自己在 不同的產業都有工作過 然後之前做投資的時候 也是從一個比較宏觀的方向 去觀察別間公司 所以我這邊大概有一些心得 但它是一個比較通用性的 它並不是針對 永續策略工作本身 但是原則上 所有的策略工作 大概會是這個長相 就是說我們像在商學院 我們會讀到很多案例 這些案例分析 它的共性是 我們把各種不同的故事 這些案例抓出來 然後去觀察他們的共同點 然後把一些細節給捨去掉 抓出裡面的核心關鍵 把它形成成一個模型 這些模型其實很單純 它並不是那麼複雜的概念 隨便舉例 比如說 你有聽過商學院的很多教材 會講到銷售的拆解 靜電 轉化 然後客單價跟複購 可以解釋一下這是什麼 就是說假設你是在 為一間公司去分析 它怎麼樣把它的銷售營業額給提高 你勢必要去把銷售的流程 給拆解出來 拆解出來之後 你可以去找問題出在哪一個環節 然後針對那個環節去改善 我剛剛舉例的那個模型 就是銷售額等於靜電的人數 再乘以轉化率 就是進來多少人會有幾個人買 比如說10%好了 再乘以客單價 就是每一個人 平均每個人他會付多少錢 然後最後再乘以一個複購率 每個人他在一定的時間內 他會重複購買幾次 這樣子就等於是把 我們最終得到的銷售額 分成四個要素去觀察 然後你有了這個模型之後 這個模型其實就是幫助我們 頭腦去理解一個現實的複雜狀況 透過這個模型 我們就開始去檢視我們公司裡面 銷售的各個環節的資料 長什麼樣子 最後也許你會發現 我們在轉化率這個指標 我們只有千分之一好了 但是我們同業可能都有10% 或者是1% 我們遠遠的低於我們的同業 所以我們的問題出在轉化率 我們知道說 我們轉化率可能真的是問題的時候 我們再去針對 所有可能影響轉化率的 工作內容去調整 會影響轉化率的工作內容 可能是什麼呢 比如說假如你是電商 假如你是電商 你可能就是你的廣告素材 還有你的網站上面的文案 你的用字 你的用圖 你的配色 或者是你的產品本身 到底有沒有解決 你的客群的最重要的痛點等等 就會有很多 更多的細項的工作內容 等著你一個一個去調整 你做策略工作的時候 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 就是你把這些可能的選項 列出來之後 各個做法列出來之後 你要考慮去做這些工作的 背後的成本是什麼 比如說你要達到改善轉化率 這件事情 你可能需要新僱用一個員工 或者是你要外包給外面的服務商 來幫你去改善你的銷售文案 或銷售圖文 或者是你需要 你覺得你需要請代言人之類的 我隨便舉例 但這些事情都有背後的成本 跟你覺得它可能的效益 所以你要把這個成本效益列出來 列出來之後 再給大家或是老闆去選擇 你要先做哪一件改善事項 先做改善事項 做完其他東西 就先暫時先擺著 因為你沒辦法同時改善很多事情 所以你就先把最重要的 那件事情拿出來做 做完之後 過了大概比如說兩週或是一個月 你要再把公司的數據拉出來去檢討 看看這個做法到底有沒有用 如果沒有用 你就繼續修正 你可能是換別的方法 你可能是這個方法 本身又有好幾個不同的方案 你可以一個一個去試去調整 所以這整套來說 順序大概就是說 你先從別家公司的案例 去獲得一些靈感 或者是有很多商學院的教材 已經有把這些靈感統整出來 變成一個一個的商業的模型 那這些模型就是幫助你去抓重點 那你透過這些模型去分拆 去檢視你公司現在的狀態 然後找出你覺得最有可能的問題 你去列很多的做法 然後你把這些做法對應的成本 也給收集清楚列清楚之後 讓老闆選擇先做哪一項 然後在最後再進入的 不斷的做跟修正 做跟修正不斷的來回的循環當中 通常這就是一個策略工作 可能會有的一種流程 那我這裡也只能非常寬泛的去 舉一個例子 那實際上他的這個不同的流程 跟變形一定有很多 但大體上就是從案例中學習 挑重點然後改善 然後不斷的循環 其實我們我在大學的時候 也一開始想要找工作的時候 又聽很多學長回來分享他們的工作 那我去聽了幾場 很多像麥肯錫啊 或是Ben啊 這種這個管理顧問的這種分享 那他們常常就會提到說 那他們身為顧問 他們常常去客戶那邊 客戶都會質疑說 你不懂我的專業 你那麼年輕 你怎麼可能提出 什麼樣有用的解決方案 那這些學長們通常都會 用這樣的方式來回覆 就說你在你的專業是非常的頂尖 但我們的優勢是我們看的很廣 我們有各種不同的案例 所累積下來的這些知識跟觀察角度 可能可以協助你 用別種不同的角度 來觀察自己的本業 這句話體現的就是策略工作的本質 就是你要很專精 同時呢 你又要很寬廣的去 從別的產業或別的案例 商業故事裡面 別的案例裡面去搜尋這些模型 那這些模型其實等於就是 你觀看事情的角度 用一個不同以往的角度來觀察這樣 所以策略工作大概會是這樣的裁解 哦 了解 就是之前在四大時期的時候 其實也有稍微碰到 幫企業規劃和減碳策略這一塊 但那時候就沒有 就沒有用非常什麼理論的方式 就是非常制式化的方式 來一步一步把它分析 我們做的就頂多是 去看看這間公司 他有沒有受到什麼樣的法規限制 比如說金管會就是要求一些上市規公司 他要他揭露他碳排放量的時程 那還有看他的客戶要求 有沒有對於他供應商有什麼樣的要求 就是那時候頂多這樣 那如果如果能套用到 剛剛你講的那樣 可能就是稍微變形的模型裡面 可能就是一個比較有說服力 而且也是才能真正看出優缺點 或是看出效益成本的一個方式 對 那也許因為做永續這件事情 畢竟還是一個比較新的 對於企業來說是比較新的事情 那我們可能案例的累積量 未來還會不斷的在增加 所以當然法規也不斷的在更改 然後這個外界的要求也不斷的變更 所以未來可以學習到的 新的解決方案或是觀察角度 一定有更多可以參考的 然後這個的話 其實大致上的流程還是一樣 就是說你從外面學到 很多新的觀察角度跟做法 然後再回過頭來 去把真正可行的幾種方案列出來 然後去比較它的成本 這裡成本是最重要的事情 就是因為我們的資源 一定是非常的有限 所以我們一定得去捨棄掉 選項裡面的 也許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 然後只能去選擇成本最可行 然後效果最顯著的 那一兩個方案先來執行這樣 像是不同策略的成本 它可以怎麼樣去估計這個數字 這個還是得回到就是說 這個具體的案例 具體去觀察 就比如說 當然如果我們扣回到 假設這是一個簡單的工作 那我們要怎麼樣去節省成本 那就是把 假設我們是更換設備 那這個就變成是一個比較 要下很多時間的事情 你可能要去請很多廠商估價 你要去收集各種的成本 各種的解決方案的成本 然後當然時間成本 還有內部的溝通成本也要考慮到 比如說你這個部門 你知道那個對象是不好溝通的 然後或者是那個部門 他們的很忙碌 然後這個工作壓力很大 那你可能就要自己知道說 這個部門工程是搞的 那也許有另外一個部門 工程比較低 那這個你也可以考慮 了解 我覺得就很像提到的 汰換設備這個 就我目前的工作 就是在協助企業去設計他們一些 更節能更新的設備製程這些 然後的確就像你說的 他們在評估要使用哪一種 不同設備的時候 就是還是只能透過一些經驗的方式去 就是至少他對於這個產業很了解 所以可以知道說不同設備 不同模式的製程 他大概成本會差異多大 那帶來的效益會多大 那如果以我自己新鮮人的 就是剛進到這個產業的人來看 就真的是完全沒有辦法做到這件事情 因為他真正的成本 也不是書上就真的寫出來 書上都是寫個大概而已 是是是對 很多時候這種費用成本的事情 有些是公開的 但是很多時候是不公開的資訊 所以你很難搜尋到 那這時候就可能是 真的是找人問 但是怎麼樣找到知道的人 這個是很難強求的 所以有時候也只能是說 你必須要累積很長一段時間 然後你真的有機會去接觸到行內人 那你才可以去得到那樣的重要的訊息 其實這也就是為什麼 當你在一份工作的 待的時間久 你的經驗充足 你知道了很多 外面搜尋不到的資訊 那你的身價會不斷的增加的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就是一些 這些資訊是很關鍵 而且外人是不容易拿到的 這個就是指說 你如果在這產業 幾年的經驗之後 代表你所擁有的能力 是這個意思嗎 可以可以這麼說 可以這麼說 因為你的你的那些資訊 他是很有價值的 然後別人不容易取得 那別人如果一旦要取得 他必須得付出跟你一樣的時間成本 你要待在這個產業夠久 你才能知道 那這就是你自己的一個護城河 你的一個競爭優勢這樣 了解 那如果比如說 現在外面這些永續顧問 那真的要幫一間企業 比如說他是製造業 來去做這個策略規劃 因為現在蠻多客戶都會提出 這樣的需求 看顧問能不能來幫他們規劃 可能一整條路 他包含點碳 或是其他ESG面向 不同方面的這些指標 可以怎麼樣讓他們依照這樣一個路徑 來去做轉型 那這樣就覺得之前 如果這些顧問他其實沒有 太多這種產業經驗 然後或也不是 這個製造業相關背景的話 真的很難提出一個非常有說服力 或是非常有洞見的策略路徑 是 就所以很多時候他顧問 他們會吸納 各種不同產業背景的人進來 很重要原因就是這一點 因為他們的客戶來自不同產業 所以他們當然也希望他們的 這些顧問們來自各種不同產業 那可以去提供一個更完整的 這種知識服務 就是我現在在工研院工作 然後做的事情主要就是 跟技術面的這些事情 就是剛剛有講過 幫助企業滿足他的一些減碳的需求 比如說他現在製程非常耗能 那我們看能不能透過 幫他設計一個新的製程 那這個需要的能耗 就只有七成八成左右 然後他降低能耗也可以做到減碳 那我覺得這些知識都是一些 很硬的知識 就是除了你大學 可能要相關科系之外 到這個進入這個領域之後 還有很多要學習的東西 就是一方面是從客戶那邊 他們實際會面臨到一些營運的問題 那再來是 透過我們自己公司內部這些前輩 他們有很多這些經驗的分享 所以我覺得 以我現在這個角度來看 要能了解我們這個現在在做的事情 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那更何況是 如果你今天根本不是進到這個產業 那你今天在幫企業 做永續策略規劃的時候 要提到這一塊 怎麼樣建議他們去做製程減碳 或是怎麼樣幫助他們 規劃製程減碳的一些步驟的時候 可能就真的會很沒有底氣 因為就真的非相關科系背景 又沒有經驗的話 很難給出一個非常實用的建議 就像我之前在四大那邊實習的時候 就是自己就有這樣的心態 就是我真的 也只能給出一些很高空的建議 然後實際要怎麼樣去做的話 就憑我那時候的身份 其實是根本想不出來 所以好像真的再回應到今天題目的話 就是如果你能在產業裡面 累積相關經驗之後 再結合在永續這方面 所擁有的一些廣的知識 才能提出一些 真的比較具體的減碳策略吧 還是你覺得 這些策略其實都是一些 大方向的建議就好 其實不用到這麼的細節 我同意你剛剛的講法 然後當然還是需要細節 因為有細節才能夠真的落地執行 那它才是可行的 那對於這個客戶來說 它才是有用的 所以就是到目前為止 我們可以看到說 新鮮人要去針對一個企業 他去做策略規劃 或是永續策略規劃 面臨到很多複雜的問題 那如果他今天想要 真的還是最後想要走到這一塊的話 他可以怎麼樣在現在開始去培養 他的相關的能力嗎 對 這個也是我們 綠學院最近的文章裡面 一個主要的主張 就是說如果新鮮人他 最適合一開始 他想要發展他的永續工作的話 其實我們會建議他進顧問公司 先練身體 因為顧問公司有各種不同 這個產業的案例 那你就跟著比較資深的顧問 從做中學 你會觀察到非常多的案例 然後可能的解決方案 然後你透過這樣的方式 去累積你的知識之後 有朝一日在你比較資深的時候 你再去企業內部 去幫助這間企業執行永續策略 可能會比較有底氣 那而且顧問 他的人力需求也高 因為我們現在算了一下 全台灣的上市櫃公司 有一千八百多家 那這一千八百多家 他們雖然有內部的永續人員 但同時他們也需要 去聘請外部的顧問來協助他們 因為永續跟減碳 這方面的工作實在是包山包海 所以他們一定不可能做得完 所以他們一定會找外界的顧問 那你看這些顧問公司 他一瞬間他要服務這麼多家公司 一千八百多家 他的人力需求是很巨大的 所以新鮮人 我們相信他去找顧問工作 會比直接去企業內 找永續工作的機會是多得多的 那我也補充我自己的經驗 就是的確我那時候 去玩永續顧問實習之後 就覺得說他們 在那邊可以累積的專業能力 好像就是這種跨產業 或是同一個產業之內 跨公司的這些觀察 就是你可能可以大概知道說 今天是一個水泥業好了 或電子業 電子業裡面有很多不同的公司 那每間公司有的做得比較快的 你就可以去從他那邊學習到說 這間公司他做出這樣的規劃 背後的原因 那你身為一個顧問 就可以觀察到好幾間這種 做得好的公司 他們背後怎麼去思考 或是他們是因為什麼樣的體制 什麼樣企業他獨特的優勢 讓他可以做得比較快 就可以把這些經驗搬運到那些 現在才剛開始要做 永續的這些公司身上 這好像就是身為一個顧問 他可以去觀察 還有他可以去累積這種 專業知識經驗的一個能力吧 我覺得 對我完全完全贊同你的說法 就其實關於就是 新線如何累積自己相關的能力 我們剛剛講的 除了這些公開的這個學習材料 你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之外 那就實際的從做中學 去跟產業內的人士交流 一起完成某一個工作 這樣你就可以累積到很多 外界搜尋不到的行內的銀行知識 那這些知識就等於是提升 你的職場的競爭力 那這個時候呢 我再講到另外一個管道 那當然就是這種產業人才的 這種媒合平台或是社群 就是我們綠學院 我們綠學院的這個功能 其實就是讓產業內 各個相關的這種專業人士 不定期的交流 然後比如說我們的小聚就是這樣 就是我們會 一個月會有兩次 就是有一個主題 那這主題我們請行業的大牛人 來分享行業內的一些關鍵的重點 比如說前一陣子 我們找了BSI的這個高層 來替我們解釋 也是這個碳權方法學的 某些這個這個知識 那等等等等 就不管是能源相關的 還是這個碳相關的 都是我們近期在不斷的去 推進的主題 那當然還有我們最近 推出了十篇文章 講十個不同的綠色工作 那這個東西也是非常建議 大家來我們的網站上 去看這些免費的 知識分享的文章 那再更進一步 如果你真的想要 實際上挑選了某一個產業 或某一個工作 你想要更早的準備好 然後去跟業內人士來交流的話 我們就可以來參加 我們的小聚甚至是培訓班這樣 剛剛是給個工商服務時間 對首次的產業合作 所以就是總之在這一條路上 很多需要學東西 對那當然就是希望大家可以 透過網路上支援 或是可以透過綠選這邊的一些服務 來讓自己更精進 包含不同產業知識 還有這些小道消息 產業內的獨特消息 來去建立起 你對於某個產業的 更深的認識這樣 我剛剛想到一個 就是策略工作 聽起來本身就很高大上 所以他身邊的 這個挑戰跟要求能力也很高 那其實還有一個重點就是 我們用老闆的思維 來想策略會比較精準 因為老闆的身分 他就是必須得 縱觀全局 然後不斷的做取捨 在成本跟效益 可行性之間 不斷的去做拉扯 那最後他要為 整間公司的結果負責 所以如果我們身為工作人員 可是我們有老闆的思維 一樣用全局的角度來觀察 我們要怎麼樣挑選策略 跟做什麼事情的時候 可能會比較有機會成功 因為這就是最終老闆 要不要採用你提出的策略建議 的一個最關鍵的要素 那一間公司要怎麼生存 怎麼樣面對險惡的 商業環境的激烈競爭之下 又能夠兼顧做到永續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挑戰 所以如果我們要往永續之壓 做得長 做得久 做得成功 增加一些創業 企業經營相關的知識 我想一定是會有幫助的 對 這的確是一個 非常可以快速的 經營這相關經驗的能力 對 非常厲害 如果真的能走到 創業這一步的話 就是如果沒有 實際上去創業也沒有關係 但是要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 就你必須得知道 做一間公司它的過程 它的困難度 然後為什麼要這樣取捨 因為其實策略的本質 就是捨掉一些 看起來值得做的事情 然後集中資源在 某幾件重要的事情上面 所以怎麼做取捨 這個就是一個 你必須得要有非常多的 商業上面的知識 還有案例的這種累積 那我相信 這是一個很長的學習的道路 不過一路上你一定會有 非常不同的這種閱歷 以及成就感 好 那我也是 盡可能去累積自己更多 包含技術面 還有這個商業面 就是從老闆的思維 出發這種觀點 是的 是的 是的 希望可以持續培養自己 對 今天就是非常感謝浩宇 來跟我們分享他多年以來 在這個不同產業 之間的一些經驗 那希望這些都可以幫助到 給也想要炒永續資 發展的新鮮人 或是一些想要轉職的人士 提供你們一些可以參考的建議 所以總結來說就是 或許你現在沒有經驗 你也可以到永續顧問那邊去 快速的累積這些知識之後 然後同時培養自己 對於特定產業 或是可以某幾個產業 有更深的經驗之後 才能真正去 給出一些有洞見的建議 那我們的節目就到這邊 感謝大家的收聽 我們就下集再見囉 拜拜 謝謝大家 拜拜

Other Creators